培训机构优势和特色简介

发布时间: 2019-02-25


学术资源: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西式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并入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4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樑、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3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4个学院(部)。现设134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9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5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5个“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共9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7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2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2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在近四届奥运会上,陈艳青、吴静钰、孙杨和周春秀四位同学共获得了“五金一银一铜”的佳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特别致信表示感谢。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17年截至目前,人文社科领域获得国家级项目26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自然科学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5项,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7位,蝉联地方高校第1位,连续六年稳居全国高校20强。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730篇,其中SCIE收录论文2287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1位,其中“中国卓越国际科技论文”103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 2016年我校共申报知识产权1366件(其中国际专利申请68件),授权知识产权1004件。2017Nature Index lens平台数据显示,在全球具有创新力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中,苏州大学排名大陆高校首位。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8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来自6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3000多人次。2007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三大校区,占地面积3751亩,建筑面积162余万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近400万册,中外文期刊3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11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82个。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

面向“十三五”,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苏州教育资源

苏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全市面积8488.42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653.8万人。苏州市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巿、昆山市、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苏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苏州历来教育发达、人文荟萃。历史上先后有51名状元、1500余名进士出自苏州,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达104名。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认真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因地制宜,科研先导,以点带面,以人为本,持之以恒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了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150(含幼儿园),在校学生131.03万人,教职工总数10.1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17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学校21所,在校生23.6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2所,在校生5.82万人;高中65所,在校生8.04万人;初中196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8所),在校生18.65万人;小学304所,在校生47.2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生2704人;幼儿园509所,在园幼儿24.8万人,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发展协调、基础厚实、质量优良”的教育格局。

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协调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拓展,2013年我市成为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恢复高考以来,全市本科上线率、重点院校录取率、本科录取万人比等指标一直在全省领先。2014年我市高考考生数量只占全省6.5%,最终录取率达96.04%,比2013年提高0.91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全市本科录取率达75.76 %,比2013年提高3.7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本科录取率24个百分点。每年全国、全省各类学科竞赛、体艺比赛、作品评优等获奖人数和等次均居全省前列。

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全市职业学校中国家级示范校有6所,省高水平示范校有15所,三星级校有9所。2013年,成功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获批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35个,获批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立项学校9所,获批省品牌、特色专业17个、省职教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27个、技能教学研究基地3个。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我市代表团均名列全省领先。2009年建成苏州市国际教育园,将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走集团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成立职业学校与高等学校院校联盟、中外合作大学联盟、课程共享联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全市21所高校特色发展、聚焦创新、服务地方,助推苏州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形成名城与名校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苏州大学坚持人才强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列“武书连201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研究型大学第35位。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世界联合书院常熟分校开创中国化国际教育新模式。

民办教育百花齐放。全市有各类民办园、校、院262家,在校生22.4万人,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增加受教育机会和选择、弥补公共教育经费不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设立“民办学校政府引导激励资金”,通过租金补助、贷款贴息等形式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推进民办学校在分类管理、合理回报制度建立、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和社会保险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

师资水平整体良好。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苏州在全市倡导“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全市教师队伍呈现师德高、能力强、结构优、机制活的四大特点,中小学在职教师中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0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50名、省特级教师181名、大市级名教师名校长429名、大市级中小学学科带头人1116名,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近五年,全市不断加大投入教育资金。2013年,投入5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内涵,确保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惠及义务教育阶段65.9万名学生、4.54万名教师。新建、改扩建101所幼儿园,新增4万个学前教育学位。惠及十多万家庭、牵动几百万民心,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将更为完善。2014年又新建37所小学、幼儿园与提档升级74所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政府实事工程,总计投入约36亿元。项目完成后,我市将新增学位4.6万个,惠及近9万流动人口子女。

当前,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的决策精神,以“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为宗旨,打造从“学有所教”走向“学有优教”的教育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完善教育体系,全力提高教育质量,倾力打造苏式教育品牌,努力推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为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培训课资源与基地资源

第一,培训课程资源。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师培训工作。承担了多项各种类型的师资培训工作,课程形式包含专题报告,经验分享,座谈交流,学习跟岗交流等。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督导的电子与文本资源。

第二,培训专家资源。 通过多年培训的筛选,我校建构了一支包括高校专家、省市教研员、出版社和杂志社编辑、特级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在内的多元化的培训团队和实践基地。

第三,培训基地资源。我校与苏州市教育局、本市的优质中小学、中高职院校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践环节一直得到他们的帮助与支持。

培训特色

苏州大学拥有悠久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有着半个多世纪的师范教育办学历程,面向江苏省和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其中一些教师已经成为全国著名或知名的教育专家和教育骨干。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是学校承担师范教育的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是江苏师范学院教育系。今天,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已经拥有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800余人,教职工80余人,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学术水平优秀,在全国千余所高校的教育学院中排名15位左右,师范教育质量得到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苏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是学校直属的面向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师资和教育管理人员在职教育的机构。教师培训学院挂靠教育学院,依托教育学院学术力量,出色地完成了各级各类师资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任务,包括2010年和2011年的“国培”计划、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任务、江苏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任务、苏州市骨干教师培训任务、苏州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任务,是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基地。2012年,苏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成为“国培”计划培训机构,并承担云南、山西等省的中西部“国培”项目。近年来,教师培训学院还承担了山东、重庆、四川、浙江、河南、安徽、广东、湖南、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培训任务。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和教师培训学院开展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全国最早开设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机构之一。在面向在职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提供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教育学院和教师培训学院充分运用苏州悠久深厚的人文优势和优质的地方教育资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在职教育和培训工作体系,是全国声誉优秀的各级各类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在职教育与培训机构。

我院教师培训的基本理念是“超前、均衡、实战、长效”,即培训目标适度超前,不单纯满足于适应教育现状,而是在注重现实性的同时追求教育的理想性;培训内容全面均衡,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归,兼顾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多个维度,按教师培训的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建立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形式贴近实战,突破课堂教学这种单一的形式,采用专家讲座、经验报告、实地观摩、多边交流、案例讨论、实务操作、课题研究等相互穿插、灵活多样的方式;培训过程往纵向延伸,不以一次培训课程的结束为终点,展开训后跟踪,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定制式的指导与帮助。

基于这种理念,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实践中,我们创建了“目标导向的整体性实战培训”模式。目标导向表现为把培训总目标细分为反应、认知、行为技能、绩效成果四个层面,并重点落实到培训内容上。培训内容坚持以目标引领,层层递进,建构起整体框架。整体性表现为一种全景式的、全程式的研修。培训前先期与学员沟通,了解其普遍需求,明确培训要求;研修实施过程中,理论学习与经验研讨、实战感受相结合,施行深度体验的沉浸式研训;培训结束后,通过项目合作,对参训教师进行全方位、点对点的指导,实现对研修成果的升华。培训的实战性,不仅体现在培训方法注重教育教学实际,以参训教师说课、同课异构、现场教学等形式提升理论培训的实效,还体现在注重对培训成果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在培训过程中,我院打造人性化服务特色,每个项目均成立接待组,由项目负责人牵头,配备班主任和教务管理,全程为培训学员提供温馨服务。